最新动态
心无善,不求佛
心无善,不求佛 我相信,百分八十的人会被问住,另有百分二十的人也许有想过,但真的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,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想清楚过。 我们知道全世界教徒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,其文化的核心是爱:爱自己,爱他人,爱世界。而占据中国主流宗教文化的佛教,其核心文化是轮回和因果报应,目的是让人觉醒,多舍,多行善积德。对于因果报应,有许多人相信,也认同,当然也有许多人不认同,不相信。但不管是认同还是不相信,我们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:上香拜佛、求佛、求神的人群越来越宠大,与上香求佛相关的活动也是越来越夸张,参与人群显得越来越狂热。 不过,对这种狂热和对佛“虔诚”的背影,我想泼点冷水:你是个有爱之人吗?你平时有过有爱之行吗?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,或是吱唔不清的,那你就省了香钱,不要弯那个腰了。 我一直坚持认为:心无善,不求佛。这正如我给一本公益杂志写的专稿观点:心无善,不公益。做公益本是一件伟大有意义的事,但其中掺入太多功利,私欲的行为就显得有些阴暗了。因为做公益就是在行善积德,以佛教轮回因果的文化,这种行善积德的行为一定会福报到你的亲人,而这应该是最大的回报。同样,拜佛与做公益一样,如果出发点不对或不纯,这种行为就显得很渺小。
对于拜佛和求佛,有人一求就灵,而相反,许多人任你怎样求都不灵。其实这不是佛的问题,而是求佛者灵魂的问题,不灵者其深层的原因是心不善或心有恶。对于其目的,也许有千万个,不过我认为拜佛的目的综合起来有两种:一种是要,一种的渡。前者常表现为求佛,要的份量重,后者通常为渡自己,让灵魂净化,或寻求心灵的安慰,表现为拜佛,省或醒的成份多。对于后者我不想多说,我只想说的是前者--求佛。中国有句俗语为:先舍后得,大舍大得,小舍小得,不舍不得,这讲的就是得的前提是学会先给,只有给的足够多,收获才会足够大。生活中获得太少是因为我们舍得不够,我们幸运不多是因为我们积善太少,我们常心灵不安是因为作恶太多,厚德载物就是这个理。 民间现流传一段极具讽刺的话是:恶人都信佛,或说最虔诚的佛教徒通常是有大恶之人;众多道岸貌然者是人前信佛吃素,人后信钱吃人。姑且我不去论证这话的准确率,但至少道出了一个不争的痛心事实:众多上香拜佛或信佛者出发点并不纯,不是为舍而去,而是为要而去。这实在是对佛文化的扭曲和玷污,虽然我不是佛教徒(未来是不是暂不论),但我很清楚自己拜佛的目的--我不是对佛有所求,而是深化对佛文化的理解,多点提醒自己,自愿自觉行善播爱,并影响和引导自己身边的人为之。对于诸多大爱大善者,我的行为微不足道,不过我的观点能让狂热的求佛者带来对佛的重新认识,也不啻为益事一件。
世界很大,净土稀缺,如果理解了拜佛的目的不是要,而是省和醒:反省自己有没有自愿自觉地给,有没有给得足够多;反省自己曾作恶太多,要多行善来弥补。如此,我们的拜佛就真正地变得极具价值和社会意义,才可真正形成信仰。 我相信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有一个爱心梦,只是我们不能以“求”施“爱”,而是要以“舍”积“爱”。这样,我们都可以自觉地做到:心无善,不求佛! |